(1)去聖乃得真孔子
孔 子在中國當了二千多年的聖人,曲阜孔廟歷受朝拜,彷彿宗教教主,猶如西方耶穌、釋迦。直至新文化運動及文革,中國知識分子喊著「打倒孔家店」、「批孔」的 口號,把孔子從神壇上拉下來。自此孔子不再是神,人們把他的學說幾乎貶得一文不值,為國人唾棄,走向另一個極端。近年來,西方自由主義、物質主義泛濫,使 人道德淪喪,於是人們紛紛提出救弊方法,其中一條出路就是復歸孔子儒家思想,使孔子又隱隱然重新成為救世主了。但孔子真的是我們的救世主嗎?他無疑是世人的道德階模,我並非說道德培養不重要,而是恰如其分地看孔子的真面目,便必須去掉孔子身邊的光環。
幾年前,北京大學李零教授以《喪家狗》、《去聖乃得真孔子》為題,出版了兩本與《論語》相關的書籍。以上的意念正由這兩本書而來。李先生並非罵孔子為喪家 狗,而是《史記》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鄭國,給當地人的形容為「累累若喪家之狗」。孔子給人取笑為「流浪狗」,非但無生氣,反而說「然哉!然哉!」對此 深表認同,李先生就借此概括孔子的一生。這場面正於《孔子》電影中呈現出來,當時看得我心有戚戚然。滿腹經綸卻得不到當政者所用,理想未能實現,落泊失意 ──這就是真正的孔子。
(2) 電影中表現孔子落泊的一生
這電影記述了孔子人生中最光輝的日子,亦記述了孔子人生中最落泊的時光。
電影一開始已是孔子中年,他於官場上不得意,但仍堅持他的理想,不苟合於眾,最後終於得到提拔,出任司空、大司寇,還有機會陪同魯定公赴夾谷之會,從齊國 手上拿回被奪去的疆土。電影表現出孔子的機智,證明他非空有理論,而自有一套為政辦法。這段正是孔子最光輝的時刻。
可 是孔子固守其道的性格得罪了權貴,被迫出國。於是他帶領弟子展開了周遊列國的生涯,到處求用而不得,更屢遭人欺侮,如到了衛國面對周迅飾演的南子夫人的不 守禮行為,碰了一鼻子灰;連問碼頭所在也給旁人為難,不肯相告;最慘的遭遇就莫過於絕糧於陳蔡了,電影中的人物因飢餓而憔悴萬分,給後人歌頌的孔門子弟, 原來也有過如此滄桑的經歷,這段情節表現得牽動人心,惹人生憐。然而,這亦未能使孔子感絕望,從師生於絕糧時仍載歌載舞便可見一斑。
對 孔子而言,衣食不足,未獲重用未能令他灰心絕望,要令他傷心的要算是子路、顏回兩弟子離世。顏回道德最高,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。電影中,雪地冰裂,孔子的 書籍都掉進冰下湖水,顏回愛惜孔子的學問,不惜跳下冰寒的水中替孔子撿書,最終冷死湖中。電影 故意填補歷史記載的空缺,以唯美的形式描述顏回死亡。情節雖有點誇張,然而要表現顏回的遵於師道,這便顯得合乎情理,又扣人心弦了。失去顏回,子路又戰死 沙場,這真使孔子感到萬念俱灰,有「天喪予」之大悲慟。孔子之悲非因生命消逝,乃因其道再無傳人也。
近期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