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通話教中文。為的是教中文﹖還是教普通話﹖
記得我第一次教學實習時,被安排以普通話教小一中文課。教的是童詩,全班學生以普通話朗誦,輔以動作,極盡視聽之娛。但當到了教授詩歌內容時,卻出現了以下情況: 我以普通話發問:「詩歌所描寫的,是那個季節﹖」 「春天。」幾位可愛的小朋友回答。 「詩歌描寫了春天那些景物﹖」我再問。 「青蛙…魚…」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回答,那些答案那些都是詩歌裡找得到的詞語。 「小朋友,你認為作者看到這些春天的景物後,有什麼感受﹖」這題的答案在詩歌尾句。 「他覺得很開心。」一位小朋友衝口而出。我知道這是他們對「感受題」的慣常答法,於是決定再等一個答案。 「他覺得很美。」班上的優異生終於開口,我仍記得她的名字叫思路。 經過半分鐘的寂靜後,我終於忍不住說:「用廣東話回答也可以。」 幾隻小手舉起。 「佢覺得好得意,因為青蛙會用荷葉做遮。」 當時,我知道這個答案雖然不對,但至少他也說出心中所想。 究竟,以普通話教中文,帶來多少個敢「想」不敢「言」的學生﹖
[…]
近期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