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的話
大概一個月前,肩上的擔子加重了。 還記得一個月前的一次會議中,一眾編輯各執一詞。一切討論的起點是:小號內容應包含甚麼?伴隨這個問題的問題就是:為甚麼要小號?看起來沒有甚麼好爭辯的。可是,若不先弄清楚這些問題而盲目發表一堆文稿,對作者來說,是不尊重;對文章來說,是不公平;對讀者來說,是不清楚;對我來說,更是不知所謂。於是,肩上就好像沉重起來。
在此,容我簡單地闡釋編輯部對《博喻》小號的理解。
維持一個讓同學和老師交流的學術園地,本來就是《博喻》編輯委員會的堅持。然則,編製一部較重視學術水平的刊物,殊不容易;小號的文稿數量較少,工作輕省,以此代替大號,原是一個實際的考慮。此外,小號相較大號,文稿數目比較少,各篇不必需要以主題串連,故可容納更豐富的文稿題材。這是小號有別於大號的特色,主要從從文稿題材和投稿者的立場出發。
因此,讀者不難發現,本期收錄的投稿,題材較上一期多元化。另外,我們嘗試訪問同學憶述迎新營的所歷與所感,都旨在提供不同的渠道讓同學參與《博喻》。我們深信,一份成功的刊物,不是取決於編輯的能力而已,更需要廣大讀者積極的參與。在此,感謝各位編輯的努力,也代表編委會感激各位讀者的支持!
本期內容 報告文學教學的本質 訪談新里程 《讀者》──讀者的態度 黑雨 中華鱘的背後(二)
編後語
近期迴響